【職場建議】赴日工作前必知:揭密七個日本職場文化
Published by iN Search 卓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與日本有著相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因此不僅日企愛雇用台灣人,台灣人在考慮海外工作時也常將日本視為理想地點。赴日旅遊及日本打工度假簽證等開放的政策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體驗當地文化,其便利的交通、高品質的生活、豐富的休閒娛樂也是吸引台灣人的原因。
然而,旅遊中感受的美好和日劇中上班族的風光是否真的能在當地工作中完美實現呢?我們將深入探討日本工作文化,包括服裝禮儀、菠菜文化、軟墊溝通、加班情況、團隊合作、決策速度、以及禮物文化等層面,為你勾勒一個清晰的畫面,協助你思考赴日工作前該做哪些準備。
一、服裝禮儀
在日本,工作中外表的整潔被視為尊重和專業的象徵。
男性通常穿著深藍、黑、深灰色等深色系西裝,領帶的選擇要與西裝的深色序列相協調,並確保領帶下緣尖端不低於皮帶扣環。此外,也應搭配深色系的鞋子與襪子。
女性則通常穿著套裝,包括西裝式上衣搭配同色的裙子或褲子;裙子的適當長度即坐下時能覆蓋膝蓋為宜。絲襪應選擇膚色、黑色、灰色等與服裝協調的色系。鞋子則以素面深色包腳鞋為主,後跟宜維持在五公分左右。
二、菠菜文化「報、連、相」
報連相是「報告、連絡、相談」的縮寫,又被稱為菠菜文化,源自這三個字的日文發音ホウレンソウ(hou ren sou)。這概念包括:
- 報:即時回報工作進度,向主管報告目前狀況,同時請示意見,最好一併告知預估完成時間,確保資訊同步並讓主管放心交辦,此舉有助於向上管理。
- 連:強調資訊交流和共享,在接收到客戶或總公司的資訊後,及時與主管和相關負責人連絡,確保所有需要知道的人都被通知。
- 相:隨時進行討論,解決業務中的不確定性或困難,提前或即時與主管討論,除了讓主管知道需要協助的地方,也避免錯誤判斷的後續補救,同時顯示對主管的尊重,增進默契和信任。
三、「軟墊」溝通方式
「軟墊」這個詞是出自日文”クッション”(Cushion),指的是一種軟襯或緩衝墊。
在日本商務、服務業、郵件往來等情境中,使用”Cushion”言葉是應對上司或客戶時的一種必要禮貌用語。
在講述核心重點之前,先為話語提供一層軟墊,達到委婉和緩和氛圍的說話效果。善用「軟墊」日語情境的溝通,能更融入當地強調和諧的社會氛圍。
四、加班文化
儘管過去日本企業以「工時長」和「加班理所當然」而聞名,但近年來,由於社會對過勞問題的關注,政府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自2018年4月,所有上市公司被要求嚴格遵守勞動基準法,否則將被列入「違法名單」,並於2019年擴大至中小企業。這些舉措明顯減少了「義務加班」或「不合理的加班」等情況。
2012年至2020年,平均工作時間下降了8.16%,而在2012年至2021年間,則降低了7.48%。這顯示日本的工時文化正在逐步轉變。此外,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推動居家辦公成為一種常態,進一步提高了工作彈性。
五、團隊文化
在日本公司工作就像是成為一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在日本職場中,成就和成功都是整體團隊的總體評估,而不是視個別成員的獨立表現。
在台灣或歐美國家,若個人能獨立解決問題常受到認可或讚揚,然而,在日本企業,若處理得不夠圓滑,可能會被視為過於自負。由此可知,團隊合作及維持工作氣氛的和諧是每一個人的重要責任。
六、決策速度緩慢
在日本企業的決策過程中,步調通常非常緩慢,主要原因是缺乏單一的決策者。對每個決定,都需要透過審查各方面的利弊、避免或降低任何可能的風險,以建立最後的共識。雖然追求完美的過程可能耗時,但一旦決定,實施通常非常迅速且有效率。
在日本,很多人不太信任那些資訊不充足的企業,因此在談判交手時一定要準備充足而豐富的資料。因此,現場決策在日本較為罕見,對方通常會仔細審查您提供的商業文件和數據,進而進行深入的分析、討論和審議,以達成決策的共識。
七、禮物文化
在日本商業環境中,以合適的禮物表達對客戶的謝意至為重要。這不僅提供了親自造訪他們辦公室的機會,還有可能促成新的業務機會,同時在你和客戶團隊之間留下良好印象。
最受歡迎的禮物通常是可食用的,並且需事先包裝以方便分享。禮物預算範圍大約在2,000至6,000日元之間,這樣既不會過度,也不會顯得過於簡單。
跨國工作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但也因為這趟旅程能夠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視野和風景,有可能就此改變我們的人生觀,或是成為在我們心中永遠珍藏的經歷,才讓這麼多人選擇嘗試。透過深入了解日本工作文化的各個層面,我們能夠更具體地了解在當地工作所需的準備工作。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透過積極學習並適應當地的文化,才能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有良好的發展。
Invite you to connect our consultants
如果你想掌握自己在人才市場上的定位
如果你正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如果你期待遇見一位真正了解你的專業獵頭顧問
Welcome to follow us at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