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建議】『職場讀心術:秒懂同事情緒,提升溝通力』
Published by iNsearch 卓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溝通不只是說話那麼簡單。根據心理學研究,超過90%的溝通是透過非語言訊號傳達,包括微表情、身體語言和眼神交流。換句話說,你的同事或主管真正的想法,往往藏在他們不經意流露的細節裡。學會這套「讀心術」,不僅能幫助你秒懂同事情緒,還能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讓你在職場中更得心應手。
為什麼職場讀心術這麼重要?
調查發現,超過70%的工作衝突源於誤解和溝通不良。當我們只依賴語言表達,很容易忽略對方的真實感受,導致合作受阻、效率降低。反之,能讀懂對方的非語言訊號,就像擁有一雙「隱形雷達」,幫助你提前察覺情緒波動,及時調整溝通策略,避免矛盾升級。
微表情:秒懂真心話的臉部密碼
微表情是指人們在情緒波動瞬間,臉部肌肉不自覺閃現的短暫表情,通常不到半秒鐘。這些表情因為難以刻意控制,成為揭露真實情緒的關鍵。
- 真笑還是假笑?眼角會告訴你
真正的喜悅會牽動嘴角和眼角,眼睛周圍會出現魚尾紋(Duchenne smile);而假笑則常只動嘴角,眼神空洞。 - 恐懼還是驚訝?看眉毛和下巴就知道
兩者都會讓眼睛睜大,但恐懼時眉毛會皺起、嘴巴微張且下巴後縮;驚訝則是眉毛單純上揚、嘴巴呈 O 型。 - 輕蔑只動半邊臉,別被假裝的禮貌騙了
輕蔑的表情通常只牽動單邊嘴角上揚,並伴隨不屑的眼神,常發生在表面和諧、內心反感的互動情境中。 - 眉間瞬間收緊:困惑或懷疑的信號
當對方聽到讓他質疑的說法時,眉心可能會在一瞬間往中間收縮,這比語言更早表露他的懷疑。 - 嘴角抽動與下巴收緊是情緒正在被壓抑
嘴角抖動或嘴唇緊閉、下巴微微用力,可能表示正在隱忍情緒,像是想說卻不方便說、不認同但選擇沉默。
在會議或日常互動中,練習捕捉這些微表情,能讓你快速判斷對方的真實感受!
身體語言:潛意識的溝通密碼
除了臉部表情,身體語言也是職場讀心術的重要一環。Albert Mehrabian研究指出,情感溝通中,語言只佔7%,語氣佔38%,而身體語言佔55%。這意味著,身體動作往往比話語更能反映內心。
- 腳尖方向指著誰才是他在乎的人
腳尖往往會不自覺地朝向感興趣的人或想去的方向。如果對方腳尖指向門口,可能暗示急著離開或對談話不耐。 - 摸脖子、手臂其實是焦慮指標
當人焦慮、不安時,常會不自覺地摸脖子、臉頰或來回摩擦手臂,這是潛意識在自我安撫情緒。 - 模仿現象(Chameleon Effect)表現出信任的自然反應
在互動良好的情況下,人會潛意識地模仿對方的動作或姿勢,這是一種建立親近感與信任的非語言互動。 - 眼神過於強烈?小心假誠懇的陷阱
高明的說謊者會刻意維持過度的眼神接觸,避免被懷疑。但異常僵硬的眼神、不自然的眨眼頻率,反而可能透露破綻。 - 縮肩是自我防衛正在啟動
當人感到壓力、威脅或羞愧時,會不自覺地把肩膀往內縮,身體呈現收縮姿態,像是在保護自己,試圖「變小」。 - 雙腿交叉朝向你:潛意識裡,他信任你
若對方坐著時雙腿交叉,且膝蓋朝向你,這代表他對你有好感或認同,是一種隱性親近的姿勢。 - 手部不動,反而顯得不自然
在簡報或面試中,自信的人會適度使用手勢輔助表達;若手部僵硬、藏在桌下,則可能反映不安與缺乏自信。
職場中,觀察這些細節,能幫助你判斷同事的真實態度,避免誤判形勢。
正確使用讀心術的方式
- 觀察搭配情境,避免過度解讀
微表情只是線索,不是證據。別因一個皺眉就下判斷,請結合對話內容與場景綜合判斷。 - 用來理解,不是揭穿
發現對方緊張或心有不滿,不需要當場戳破,而是換個方式引導對方說出真心話。 - 調整自己的溝通策略
發現對方抗拒、不耐或感興趣時,立即調整話題、語氣或提問方式,讓對話更有效。 - 避免讓人覺得被「看穿」
過度直接地指出對方的非語言訊號,可能引起防備。保持柔和與專業,是關鍵。 - 內化為同理心的工具,而非操控手段
讀心術的價值在於更理解人,而不是操弄人。唯有真誠,才讓這套技巧發揮正向影響力。
讀心術是你的秘密武器
職場如戰場,溝通是你最強的武器。當你能秒懂同事情緒,提前察覺他們的真實想法,就能更靈活地調整策略,避免誤會,促進合作。透過觀察和練習,讓你更敏銳、更有同理心,成為職場中不可或缺的溝通高手。
現在就開始留意身邊的微表情和身體語言,讓你的職場人際關係更順暢,溝通更有效,事業更上一層樓!
Invite you to connect our consultants
如果你想掌握自己在人才市場上的定位
如果你正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如果你期待遇見一位真正了解你的專業獵頭顧問
Welcome to follow us at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