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建議】碳權市場新機遇:企業如何將挑戰轉化為競爭優勢

, ,

Published by iN Search 卓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碳權(Carbon Credit)是為了達成減碳目標所設立的市場機制,企業能夠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獲得碳權,並在碳排放超標時購買他人的碳權以抵消自身的排放。這樣的市場機制鼓勵企業採取減碳措施,同時為那些積極減碳的企業提供經濟獎勵。在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趨勢下,碳權市場逐漸成為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工具。

碳權的概念

碳權的運作基於「限額與交易」機制(Cap and Trade)。政府或國際機構會對某些行業設立排放上限(Cap),若企業能減少排放量至該上限以下,則可獲得碳權。這些碳權可以在市場上交易,提供其他企業購買,以補足超出排放上線的額度。碳權交易市場可分為強制性市場和自願性市場。

  1. 強制性市場:這類市場主要適用於排放規範嚴格的地區,如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和美國加州碳市場。政府對企業的排放量設立法定上限,超過上限的企業需購買碳權來抵消多出的排放量。
  2. 自願性市場:自願性市場則不受法規約束,企業可以選擇性地參與,通過自發性減排行動獲取碳權或購買其他企業的碳權。這類市場在台灣和其他亞洲國家較為普遍,旨在推動企業的自主減碳意識。

碳權在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半導體和科技製造領域,因此台灣企業的碳排放量在全球減碳行動中不容忽視。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於2023年生效,台灣出口至歐盟的產品面臨碳稅壓力。這使得台灣企業必須更加重視減碳策略與碳權管理。

根據《遠見雜誌》的報導,台灣政府也已開始推動碳權相關的法律和交易平台,以促進企業進行自願性減排計畫,並在2024年加強碳權市場的規範與運作。透過這些措施,台灣希望能夠在全球減碳潮流中保持競爭力,並減輕因應國際碳稅所帶來的負擔。

台灣企業在碳權執行上的困難

儘管台灣企業積極參與碳權市場,但在實際執行上仍面臨多重挑戰。主要問題包括:

  1. 減碳技術與成本的限制:對於高碳排產業如半導體、鋼鐵、石化等企業來說,減少碳排放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企業在初期可能能夠通過提高能源效率或簡單的設備更新達到一定的減碳目標,但隨著減碳幅度的提升,實現進一步的減碳將變得更加困難且昂貴。
  2. 碳權取得及市場訊息不對稱:在碳權申請過程中,台灣企業經常面臨訊息不透明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判斷碳權的真實性和市場價格的合理性。由於碳權是一種新興市場商品,許多企業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導致在購買碳權時可能面臨風險。
  3. 法規和市場標準不明確:台灣目前在碳權的法律屬性及市場規範上仍有待完善。企業在參與碳權交易時,常因法規未能充分落實而面臨不確定性,這影響了企業對碳權市場的信心。

如何克服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 強化內部減碳技術能力:企業應積極投入減碳技術研發,例如提升生產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發展低碳材料等。這不僅可以減少企業對碳權的依賴,也能降低長期的碳成本。例如,華碩公司將其高階商務筆電轉換為低碳材料,顯著降低每台產品的碳足跡。
  2. 與專業機構合作,提升碳盤查能力:企業可以與專業的碳管理顧問公司合作,進行全面的碳排放盤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合規性,並制定更精確的減碳計畫。這不僅有助於企業在碳權市場中的合規性,還能提升其在碳交易市場中的信譽度。
  3. 建立長期碳權策略,提前佈局市場:台灣企業應及早在碳交易所開戶,為未來購買碳權進行佈局。這樣的前期準備能確保企業在需要購買碳權時,可以迅速獲得所需資源,並且能在價格波動較大時降低購買成本。此外,企業可以主動參與自願性減排專案,提早累積高質量的碳權,為未來的減碳需求做好準備。
  4. 提高內部與外部溝通透明度:企業應主動對外披露其減碳計畫與成果,增加外部投資者與市場對其減碳行動的信任度。這不僅有助於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形象提升,還能吸引對減碳有高度重視的國際合作夥伴。

碳權市場是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對台灣企業而言,不僅是挑戰,更是提高競爭力的機會。儘管減碳和碳權交易涉及的技術門檻高、成本昂貴,且法律規範尚不完善,但通過技術投資、專業合作以及前瞻性的市場佈局,企業仍能在這個新興市場中找到發展的空間。隨著國際間對減碳的要求日益嚴格,台灣企業只有積極面對挑戰,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穩健前行。

這樣的策略不僅能幫助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也能夠在綠色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佔有一席之地。

Invite you to connect our consultants

如果你想掌握自己在人才市場上的定位

如果你正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如果你期待遇見一位真正了解你的專業獵頭顧問

Welcome to follow us at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