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建議】『擺脫枷鎖:Z世代教我的高效社交』
Published by iNsearch 卓恩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發文不代表有空,回訊息也不代表可以隨時約。」
聽到這句話,你心裡是否覺得這群人到底在想什麼?怎麼這麼難搞?別急著下定論。Z世代對人際互動有著完全不同的見解,而這或許正是其他世代的工作者可以借鏡的對象,讓我們從社交壓力中解放,找到新平衡點的契機!
「合群」?別再被老舊的框架束縛!
對資深職場人來說,下班跟同事吃飯、假日參加部門活動,是職場的基本款。但對Z世代而言,這些根本是多餘的社交負擔!強顏歡笑、硬聊八卦的應酬,比加班一整天還累。
其實,這種疲憊感是有科學根據的。 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勞動」。現代工作不只要求專業技能,還要你隨時展現出開心、熱情的模樣。對於天生內向或特別敏感的人來說,這種「假裝」的成本非常高,高到他們寧願拒絕應酬,回家好好躺平,也不想再假裝熱絡。
不想社交 ≠ 不會合作
你或許誤解了Z世代,以為他們「不會做人」。 根據TalentLMS的研究,Z世代有70%更重視「面對面社交」,反而只有59%重視虛擬社交。這代表什麼?他們不是不喜歡人,只是想要更真實、更有意義的連結! Z世代渴望的職場,是能自在表達、自然互動,而不是被逼著參加那些尷尬的社交活動。
這種職場文化的轉變其實正在全球各地發生。 無論是日本的「一人文化」、北歐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社會哲學,甚至是美國矽谷的「內向者友善」環境,都證明了職場文化正在朝向更尊重個體的方向發展。過去我們奉行的那套「集體主義」職場文化,現在正和Z世代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激烈碰撞。坦白說,Z世代正在加速這個過程,也是我們重新思考社交模式的好機會!
設定界線不是不會做人,而是懂得尊重自己!
有人可能會覺得,不參加聚餐就是不合群、不給面子。但對Z世代來說,當他們說不想參加時,只是想表達需要空間好好充電,或者不想勉強自己去應付社交。 他們在做的其實是設定界線、尊重自己,把寶貴的能量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Z世代社交心法,教我們輕鬆找回自己!
身為Y世代的我,從Z世代身上學到3個超實用的小策略,保證讓你們輕鬆社交,還能保有自己,不再為「合群」而煩惱!
- 有目的的出現:精準社交,省時省力! 誰說一定要每場聚會都到?那太浪費時間和能量了!我們應該精準出擊,把握關鍵時刻露臉。 比如團隊慶功宴、重要會議後的聚餐等,讓你的出現變得更有價值。
- 非語言參與感:低負擔互動,感情不打烊! 社交一定要滔滔不絕才行?No!Z世代有很多「非語言」的互動方式,也能輕鬆建立連結。在工作群組偶爾發個貼圖,或是在同事的訊息按個讚, 這些低負擔的互動,既維持了人際關係,又不會感到壓迫!
- 清楚說不:真誠勇敢,反而贏得尊敬! 你是否常常為了「不好意思拒絕」而勉強自己?清楚地說不,其實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態度! 當你真誠而穩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同事反而會更欣賞你的真實!
社交,是自由的選擇,不是壓力的枷鎖!
我們應該學習將工作上的「深度合作」與個人的「心理界線」分開。 彈性地選擇社交方式,並且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工作節奏與社交偏好。
Z世代並不是在逃避人際關係,而是在尋找一種更健康、更真實的職場連結方式。 他們希望的是一個允許界線、多元參與、尊重每個人節奏的工作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合群」不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因人而異的自主選擇。
真正的包容性文化,應該要能容納各種不同的社交需求。 當我們不再用「合不合群」來評判一個人的職場價值,而是用「能不能合作」來衡量專業表現時,每個人都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自在地發揮潛能。
最棒的團隊,從來都不是一群一模一樣的人,而是一群能夠互補、能夠尊重彼此差異的人!所以,讓我們一起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包袱,找回真正屬於你的自在社交方式吧!
Invite you to connect our consultants
如果你想掌握自己在人才市場上的定位
如果你正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如果你期待遇見一位真正了解你的專業獵頭顧問
Welcome to follow us at LinkedIN